政讯通中心

当前所在:首页 > 媒体报道 > 正文

银杉结果了

发布时间:2025-10-22 来源: 贵州省林业局 作者:佚名

  

  银杉球果。(大沙河保护区供图)

  

    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涛

    十月的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秋阳遍洒层林山峦。大沙河管理站青菜坪银杉野外回归基地里,科研人员穿行其间,小心测量着银杉枝头垂挂的球果。

    “长度达5厘米,形态饱满,色泽健康。”这些沉甸甸的球果,是大沙河保护区历经24年探索,人工培育的第一代银杉苗木首次结出饱满种子,标志着银杉迁地保护与人工繁育取得关键突破。

    另一块科研苗圃地内,2023年播种的银杉小苗已绿意盎然,2.5万余株幼苗保存率超80%,长势最佳的个体高度达20厘米、地径0.4厘米,为银杉种群恢复奠定了基础。

    银杉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,被誉为植物活化石。其树皮呈暗灰色,叶片背面布有银白色气孔带。作为第三纪孑遗的稀有树种,银杉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,自然更新困难、种子发芽率低,实生苗培育更是世界性难题。

    位于遵义市道真自治县的大沙河保护区自成立以来,科研团队将银杉人工繁育与回归作为核心使命,近9000个日夜穿梭于山脊沟谷,从野生种子萌发试验屡屡受挫,到逐步掌握种子处理、基质配比、温湿度控制等关键技术,最终攻克幼苗成活率低的困境。

    目前,130亩青菜坪银杉野外回归基地已种植3400余株银杉,形成一定规模银杉人工群落,最高植株达4.92米、最大地径8.9厘米。这些银杉不仅适应了野外环境,更进入生殖生长阶段,完成从“保活”到“繁衍”的跨越。

    “能够亲眼看到培育的银杉开花结果,是我们团队20多年来最大的心愿。”大沙河保护区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冯育才表示,银杉结果,意味着银杉人工繁育技术体系基本成熟,不仅为银杉的濒危命运带来了转机,也向全球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。


原文链接:https://lyj.guizhou.gov.cn/xwzx/mtgz/202510/t20251016_88702135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