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讯通中心

当前所在:首页 > 林业保健 > 正文

山西晋城:创新制度机制 成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典型

发布时间:2025-10-22 来源: 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 作者:佚名

  

  

  日前,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《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》(第六批),梳理出38个案例供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。其中,山西晋城案例入选。

  

  山西省晋城市创新制度机制激活森林“四库”潜能

 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,森林覆盖率40.3%,列全省第一位。近年来,晋城市聚焦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不足、林地碎片化经营效率不高、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不够等难题,以制度建设为主线,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,创新林权登记、规模经营、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制度机制,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,增强林业生态保护和发展内生动力,推动森林“四库”更好联动,提高林业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。 

  一、具体做法

  (一)规范林权登记管理。加快整合原林权登记档案数据,创新林权地籍调查方法,规范林权类不动产登记程序,推动林权登记与林业管理有机衔接。通过补充完善共有权利人、核对修正电子档案、运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和正射影像实景三维技术等措施,解决联户承包缺失共有权利人、林权申请表编号和小班不正确、权属重叠和地类冲突等问题。全市林权档案实现电子化,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实现常态化高效化。

  (二)创新林地经营模式。推行国有林场托管经营集体林地模式,引导煤炭企业、民营企业领办林业专业合作社,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。以林业重点工程为突破口,围绕环城绿化、荒山绿化、通道绿化、村庄绿化、河道库区绿化和矿区绿化,建设林业精品工程,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。借鉴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落实机制,推进乡村(乡镇林场)编制森林经营方案,加强集体林经营技术指导。高平市出台集体林权流转奖补政策,陵川县建设省级森林经营试点县,推动集体林经营提质增效。

  (三)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。创新生态补偿机制,开展森林覆盖率横向补偿试点,高平市、陵川县签订全省首单森林覆盖率横向补偿协议书。开展点供用地双平衡改革试点,解决森林旅游康养项目用地问题。创新林业金融服务机制,推出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、经济林基地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,以及湿地碳汇指数保险、“古树名木”保险等林业保险产品。探索“林业碳汇+金融+科研”模式,创新发展林业碳汇。 

  (四)支持发展生态富民产业。巩固壮大名优干果经济林基地,发展木本粮食、木本油料等特色产业,丰富市场粮油多样化供应。依托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大力发展林菌、林药、林蜂、林禽等林下经济。结合“太行一号旅游公路”“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”等建设,布局发展森林旅游康养产业,形成晋城旅游康养品牌效应。 

  二、主要成效

  (一)制度建设效果加快显现。林权登记和林业管理衔接更加紧密,全市妥善化解林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16.89万个,让林农等林业经营者吃下长效“定心丸”。集体林经营管理机制更加灵活高效,全市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18.8万亩,涉及5000多户林农,国有林场托管集体林地28.9万亩,集体林森林抚育完成8.6万亩。 

  (二)森林“水库”“碳库”巩固扩容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全市累计完成造林8.93万亩、四旁植树3900万株,森林覆盖率从35.7%提升至40.3%,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,水源涵养能力大幅提升。林业碳汇开发取得突破,阳城县碳汇项目预计第一个监测期5年减排量1.1万吨,20年计入期总减排量3.2万吨。 

  (三)森林“钱库”“粮库”做大做实。林业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,2024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42.8亿元。建成30多家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,每年可带动5万多农户增收7500多万元。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172万亩,建立山茱萸基地3.5万亩、连翘基地210万亩,2024年林下中药材总产量超1.5万吨。森林旅游康养年游客接待量超过4000万人次,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工程每年直接带动365个村集体增收5800万元,农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。

  


原文链接:http://lcj.shanxi.gov.cn/zxyw/sxlq/202510/t20251014_9975594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